本作的詳細介紹可以參照
https://panmarket.asia/product/%E6%98%9F%E8%BE%B0%E7%9A%84%E7%B9%BC%E6%89%BF%E8%80%85%E5%A5%97%E6%9B%B8/
這是 1977 年出版的科幻小說三部曲(註),也就說是距今將近50年前的作品了。因此讀者會看到人類已經全面裁軍實現世界和平,並且在木星建立基地,但是蘇聯仍然存在的情節。
不過從整部作品的發想構思來看,在今日仍算得上是值得一看的作品。
因為本作的可讀之處不在於構想出很炫酷的科技泡泡,而在於它的設定推演。
就如同艾西莫夫的《鋼穴》、《裸陽》和《曙光中的機器人》,其實是科幻風味的推理小說一樣,《巨人三部曲》其實也是推理解謎風格的小說,讓讀者隨著主角群從各種發現的資料中慢慢推演出已經消失在太陽系的外星人,它們的語言文字、歷史地理、種族文化,重新發掘掩埋在數萬年前歷史中的真相,對於喜愛研究故事設定的讀者來說會是相當有意思的作品。
我特別喜歡米涅瓦的生物進化猜想、甘尼米人、太陰人、地球人之間的糾葛,至於地球歷史的黑手以及故事的結尾雖然也很值得玩味,但我覺得就有點超展開了。雖然在之前的情節有暗示結局,但是這種收法一定會有很多讀者想要作者解釋,也難怪作者又寫了兩本處理後續劇情。
註:雖然本系列叫做巨人三部曲,但是作者後來又出了兩本,所以整個系列是五部。台灣目前只出了前三部,這三部是劇情獨立但是前後關連的作品。
註:後來看wik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iants_(series) 提到
本作的創作動機來自他看完《2001太空漫遊》之後跟同事的爭論,同事跟他打賭你寫不出科幻小說啦,於是他就寫了本系列。
後來作者遇見亞瑟‧克拉克問他《2001太空漫遊》結尾的含意之時。
亞瑟‧克拉克諷刺(?)他
the ending of Hogan's Inherit the Stars made more sense,
the ending of 2001 made more money.
某個懶到沒藥救的人的部落格
這個blog主要是以日本電音女團Perfume為主,順便整理一些資料方便自己查詢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購買實體物品的執著是怎麼崩壞的
大概在幾年前,我開始轉向購買數位商品。
我不是要比較數位與實體該選擇那個,而是想回想一下我的實體執著是怎麼崩壞的。
一部分原因要歸到購買方式改變的鍋上。
在資訊取得極不便利的過去年代,如果你的興趣並不是那麼主流,那就連取得一本相關情報誌這種在現代都已經快被拋棄的方式都需要一點運氣了,更別說要進行消費。
對於沒啥門路的人來說,你想消費。 最常見的可能性就是某天突然撞見一個神祕(?)店家,於是如獲至寶。 三不五時就在店內鬼混看看最近出了什麼新玩意、或是店家有沒有甚麼新消息。
嗯,當然還是那個問題,首先你得先有運氣撞見這種店。
於是購買就成為日常生活中一種很重要的儀式,而不只是滿足慾望的行為。
在發現這種店家之後,首先你得要計畫如何空出時間前往這個店家。
在以前,這種店家存在於台北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高雄。
如果再加上有效率又不怎黑心的條件,那出現在你家附近的可能性還真是不會太高。
在交通方式並不發達的年代,一個外縣市的學生要跑到台北去,難度其實也跟出國差不了多少。
你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規劃來回行程、控制逗留店家的時間,獲得資訊挑選物品留下訂單, 可行的話,順便再尋找一下新的店家。然後在回程上就開始思考下次要來的時間規劃。
為了取得一個物品,你就必須花上一天的時間去移動。 這還不包括你訂貨然後等貨到的時間。 (通常得要一個多月以上) 於是取得資訊、前往店家、等待到貨這個過程所帶來的樂趣與回憶,往往超過獲得物品本身。 (常常還會有等了好久終於拿到,結果覺得不怎麼樣的體驗。)
而當網路興起之後,首先是取得資訊的成本與難易度幾乎降低為零。
再來則是大部分店家也開始推動轉帳訂購宅配的服務,漸漸的不需要親自去店家。
而後則是Amazon的興起,就算跨國輸送也只要幾天的時間,如果是預購還可能在發售當天就能拿到。
等到連國外代購轉送服務的出現,簡直是不要太方便。
於是當 Perfume 再次激起我對日本音樂興趣的時候,我取得商品的過程就變得非常的簡單,簡單到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取得物品這件事並不再帶有值得回憶的價值,它的內容還比較具有意義。
而取得成本越來越低,所帶來的另一個改變則更為重要。那表示可以更廣泛的去嘗試原本不可能的碰觸的類型。所以到最後反倒是購買數位商品還比較能滿足想要消費的慾望。(不過,我覺得串流還是不行的)
至於收藏的滿足感,得要跟你的視線跟收藏品交集的時候才會產生。
而且就我現在的想法來說,看到滿屋子的物品,所感受到的不會是滿足與成就, 說不定反倒是罪惡感(?)會比較多呢。
我不是要比較數位與實體該選擇那個,而是想回想一下我的實體執著是怎麼崩壞的。
一部分原因要歸到購買方式改變的鍋上。
在資訊取得極不便利的過去年代,如果你的興趣並不是那麼主流,那就連取得一本相關情報誌這種在現代都已經快被拋棄的方式都需要一點運氣了,更別說要進行消費。
對於沒啥門路的人來說,你想消費。 最常見的可能性就是某天突然撞見一個神祕(?)店家,於是如獲至寶。 三不五時就在店內鬼混看看最近出了什麼新玩意、或是店家有沒有甚麼新消息。
嗯,當然還是那個問題,首先你得先有運氣撞見這種店。
於是購買就成為日常生活中一種很重要的儀式,而不只是滿足慾望的行為。
在發現這種店家之後,首先你得要計畫如何空出時間前往這個店家。
在以前,這種店家存在於台北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高雄。
如果再加上有效率又不怎黑心的條件,那出現在你家附近的可能性還真是不會太高。
在交通方式並不發達的年代,一個外縣市的學生要跑到台北去,難度其實也跟出國差不了多少。
你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規劃來回行程、控制逗留店家的時間,獲得資訊挑選物品留下訂單, 可行的話,順便再尋找一下新的店家。然後在回程上就開始思考下次要來的時間規劃。
為了取得一個物品,你就必須花上一天的時間去移動。 這還不包括你訂貨然後等貨到的時間。 (通常得要一個多月以上) 於是取得資訊、前往店家、等待到貨這個過程所帶來的樂趣與回憶,往往超過獲得物品本身。 (常常還會有等了好久終於拿到,結果覺得不怎麼樣的體驗。)
而當網路興起之後,首先是取得資訊的成本與難易度幾乎降低為零。
再來則是大部分店家也開始推動轉帳訂購宅配的服務,漸漸的不需要親自去店家。
而後則是Amazon的興起,就算跨國輸送也只要幾天的時間,如果是預購還可能在發售當天就能拿到。
等到連國外代購轉送服務的出現,簡直是不要太方便。
於是當 Perfume 再次激起我對日本音樂興趣的時候,我取得商品的過程就變得非常的簡單,簡單到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取得物品這件事並不再帶有值得回憶的價值,它的內容還比較具有意義。
而取得成本越來越低,所帶來的另一個改變則更為重要。那表示可以更廣泛的去嘗試原本不可能的碰觸的類型。所以到最後反倒是購買數位商品還比較能滿足想要消費的慾望。(不過,我覺得串流還是不行的)
至於收藏的滿足感,得要跟你的視線跟收藏品交集的時候才會產生。
而且就我現在的想法來說,看到滿屋子的物品,所感受到的不會是滿足與成就, 說不定反倒是罪惡感(?)會比較多呢。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突然覺得自己在奇怪的地方糾結
地下鉄にPerfume列車 福岡市
我的手機 SONY Z1 已經用了好幾年,最近出現了電量衰退問題。
因此打算花個2萬左右換隻新手機。
原本的目標是XZ,不過有網友建議再過幾個月就會降很多,
於是換機計畫就先放置了。
過沒多久, 就傳出了 Perfume 跟福岡市地下鐵合作的消息。
這個消息如果是一兩個月前就放出,我大概只會覺得好可惜不能去,
但是此時放出消息,不知道為何,我突然就有殺去福岡的衝動。
理智上來說,其實沒啥去的理由,因為前不久我才去過和歌山。
而且我並不喜歡出遠門,但就是想去。
可是我又為自己設定了一年去日本一次的原則,要是我今年就超支額度
那我明年怎麼辦? 於是就這樣掙扎翻滾了好久。
當然,最後還是決定要去福岡 QQ。
即使已經決定要去了,但是我內心仍在糾結預算的問題。
不過當我仔細核算費用的時候,我才發現一個盲點。
如果我不去福岡,這筆錢會存下來嗎?
大概不會,我應該會拿去換手機,而且花的錢會比去福岡多更多。
手機我都能隨便換下去了,還在糾結花費更少的事情,
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啊 XD。
不過這樣一來,這隻 Z1 大概還得陪我一兩年吧。
我的手機 SONY Z1 已經用了好幾年,最近出現了電量衰退問題。
因此打算花個2萬左右換隻新手機。
原本的目標是XZ,不過有網友建議再過幾個月就會降很多,
於是換機計畫就先放置了。
過沒多久, 就傳出了 Perfume 跟福岡市地下鐵合作的消息。
這個消息如果是一兩個月前就放出,我大概只會覺得好可惜不能去,
但是此時放出消息,不知道為何,我突然就有殺去福岡的衝動。
理智上來說,其實沒啥去的理由,因為前不久我才去過和歌山。
而且我並不喜歡出遠門,但就是想去。
可是我又為自己設定了一年去日本一次的原則,要是我今年就超支額度
那我明年怎麼辦? 於是就這樣掙扎翻滾了好久。
當然,最後還是決定要去福岡 QQ。
即使已經決定要去了,但是我內心仍在糾結預算的問題。
不過當我仔細核算費用的時候,我才發現一個盲點。
如果我不去福岡,這筆錢會存下來嗎?
大概不會,我應該會拿去換手機,而且花的錢會比去福岡多更多。
手機我都能隨便換下去了,還在糾結花費更少的事情,
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啊 XD。
不過這樣一來,這隻 Z1 大概還得陪我一兩年吧。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最近很多人在談人際關係,所以我也來聊一下
最近很多人在談人際關係,所以我也來聊一下
不過大多是些老生常談的話題,沒興趣可以直接跳過。
我是個社會化(?)非常晚的人 我從小到大沒啥人際關係...
回想了一下,確實沒有。
我跟Nocchi一樣都是從小到大,朋友不超過5個的類型。
(不過Nocchi是正妹,憑啥跟人比啊)
雖然一路從小學讀到大學,在部隊待了六年,然後進了經常舉辦活動的公司。
每個環節應該都能認識很多人,但我就是沒有QQ。
我過去不開竅的程度到連我自己回想起來都害怕的程度。(現在也沒好多少就是了)
直到我接觸網路與音樂之後,才有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現實中還是沒認識多少人,但是人際關係也算是變廣了。 (FB:我們從新定義了朋友與人際關係)
But...沒有這個but,我也就不用打這篇。
在這個過程中我犯了不少錯誤,這純粹是我個人犯蠢。
但有的時候也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價值觀」的問題。
這種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比較不會碰到,俗語說見面三分情,而且每個人時間有限, 你如果在現實社會中會接觸到的人越多,那平均接觸的時間也越少,對那個人的了解也就會比較淺。
除非有意願去深入了解,或者有人很主動去發表一些意見,否則你對那個人的價值觀應該是一無所知的。 如果你們是為了某個目的聚在一起的,那在有交集的範圍之內, 這個小圈圈的同質性「看起來」就會很高。 但在網路上是不同的,先不談因匿名性而暴露出的人性。
在社群網路,尤其是FB這種要你特意突顯(片面)人格的地方,這個問題就會變得很複雜。
當這種情況發生在是因為喜愛同樣事物而產生交集的群體, 譬如偶像藝人,這種感觸就會特別深刻。
怎樣喜歡上的?為什麼會喜歡?表現喜歡的方式?跟其他事物比較的重要性?對於群體其他人展現出的態度?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與方式,網路又特別容易讓人發現這種歧異,於是就會特別看不爽別人。
(唔! 這種狀況很容易理解,人多少都會有這種心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嗎。 比較難接受的反而是: 原來我們對於其他事物的看法,這麼的不一樣!? )
我這人其實是有些自卑感的,因此很容易對別人產生敬佩的感覺。
但是FB用久了之後會發現一些認識的人,其實跟你原本想像的人格差異很大。
於是多年來的關係,卻在一夕之間變了質......(點進去看結果是付費網站)
這時候我才深深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果然還是不同的。
會產生交集有時只能算是種意外吧。
------------------------------ -------------------------------------
族群分化這點在STEAM的WORKSHOP上展現的很明顯 當某個遊戲推出,卻沒有某種語言的版本,有時候會有人開始在上面做語言MOD 這時候會有兩種狀況 一種是其他人跳進去第一個人的計畫裡面幫忙修改討論測試,越做越快越大。 另一種是為了名氣、地位、優越感,自己另開一個專案,搶快搶新然後斷尾 (中文區特別常見
不過大多是些老生常談的話題,沒興趣可以直接跳過。
我是個社會化(?)非常晚的人 我從小到大沒啥人際關係...
回想了一下,確實沒有。
我跟Nocchi一樣都是從小到大,朋友不超過5個的類型。
(不過Nocchi是正妹,憑啥跟人比啊)
雖然一路從小學讀到大學,在部隊待了六年,然後進了經常舉辦活動的公司。
每個環節應該都能認識很多人,但我就是沒有QQ。
我過去不開竅的程度到連我自己回想起來都害怕的程度。(現在也沒好多少就是了)
直到我接觸網路與音樂之後,才有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現實中還是沒認識多少人,但是人際關係也算是變廣了。 (FB:我們從新定義了朋友與人際關係)
But...沒有這個but,我也就不用打這篇。
在這個過程中我犯了不少錯誤,這純粹是我個人犯蠢。
但有的時候也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價值觀」的問題。
這種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比較不會碰到,俗語說見面三分情,而且每個人時間有限, 你如果在現實社會中會接觸到的人越多,那平均接觸的時間也越少,對那個人的了解也就會比較淺。
除非有意願去深入了解,或者有人很主動去發表一些意見,否則你對那個人的價值觀應該是一無所知的。 如果你們是為了某個目的聚在一起的,那在有交集的範圍之內, 這個小圈圈的同質性「看起來」就會很高。 但在網路上是不同的,先不談因匿名性而暴露出的人性。
在社群網路,尤其是FB這種要你特意突顯(片面)人格的地方,這個問題就會變得很複雜。
當這種情況發生在是因為喜愛同樣事物而產生交集的群體, 譬如偶像藝人,這種感觸就會特別深刻。
怎樣喜歡上的?為什麼會喜歡?表現喜歡的方式?跟其他事物比較的重要性?對於群體其他人展現出的態度?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與方式,網路又特別容易讓人發現這種歧異,於是就會特別看不爽別人。
(唔! 這種狀況很容易理解,人多少都會有這種心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嗎。 比較難接受的反而是: 原來我們對於其他事物的看法,這麼的不一樣!? )
我這人其實是有些自卑感的,因此很容易對別人產生敬佩的感覺。
但是FB用久了之後會發現一些認識的人,其實跟你原本想像的人格差異很大。
於是多年來的關係,卻在一夕之間變了質......(點進去看結果是付費網站)
這時候我才深深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果然還是不同的。
會產生交集有時只能算是種意外吧。
------------------------------ -------------------------------------
族群分化這點在STEAM的WORKSHOP上展現的很明顯 當某個遊戲推出,卻沒有某種語言的版本,有時候會有人開始在上面做語言MOD 這時候會有兩種狀況 一種是其他人跳進去第一個人的計畫裡面幫忙修改討論測試,越做越快越大。 另一種是為了名氣、地位、優越感,自己另開一個專案,搶快搶新然後斷尾 (中文區特別常見
訂閱:
文章 (Atom)